貴定縣農機局王惠局長說:“糧食增產和勞動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大力推廣農機化,提高勞動生產率成為不可替代的必然選擇,而農機專業合作社正是這樣一個能推廣先進農業機械的載體。”
黃培莊主任認為:“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廣泛開展代耕代種,一是解決了農民打工與種田兩不誤的矛盾,農民群眾歡迎喜歡;二是它既堅持了土地承包經營,又促進了土地流轉,推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符合國家政策導向;三是它既專業化又合作化,社員之間通過入股相互整合資源,解決了農民無需大量購買機具和重復不配套問題,大大提高了農機具的使用效率,它以先進適用的農業耕作機械為載體,提高了土地勞動生產力,將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專業化發展。通過專業合作社這個載體,我們可以培育出一批新型的農民隊伍,他們善耕作、懂經營、會管理,他們在數量上占農業人口的20%,但卻耕作經營全州80%的土地,他們既是農業生產產中環節的主力,他們又從事產前、產后相關三產服務,他們不但在生產耕作中直接獲利,還要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效益。只有這樣,農村糧食增產才會有可靠保證,農民人均純收入才會有大的提高?!?/div>
欲成參天樹須過重重關
通過采訪我們發現,雖然合作社這株幼苗長勢良好,但若想長成參天大樹,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一是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參差不齊。在組建過程中,有的將“協會”混同于專業合作社,存在先天發育不足;在發展過程中,有快有慢,有的在發展中資產迅速增長、社員不斷增多、作業服務量不斷擴大,但也有個別的正好相反,出現萎縮。采訪的四個合作社,記者發現楊番合作經營狀況好,富民其次。楊番有固定的場地,有提留,機具齊全,經營規范。而富民則有場地,沒有提留。其他兩個合作社雖各有特色,但是場地、經營范圍等還有待加強的地方。
二是合作社建設資金薄弱,發展后勁不足。一是組建的合作社大多存在農業機械單一,服務領域不寬,市場服務能力不強。二是合作社服務場所缺乏,如機庫、糧食烘干房、倉庫、精米加工等后期擴大生產存在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楊成貴告訴記者:“今年轉包農戶稻田所生產的幾十萬斤糧食,因受場地所限和天氣原因,翻曬不及,造成部分糧食發生霉變,影響了糧食的品質和出售的價格,需一套糧食烘干機械解決糧食烘干問題?!蓖趸菥珠L說:“合作社**好有項目做支撐,行成糧食的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的產業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這需要大量的資金,合作社目前貸款也非常難,項目資金也不是那么容易?!?/div>
三是合作社各種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執行不嚴。在采訪時我們發現,合作社的制度在建立時都制定了,但在運行中有時會走樣,沒有嚴格執行,有的沒有建立資產明細賬;有的沒有作業記錄;有的收益賬目不完善;有的不注重集體積累,收益全分光。
四是合作社發展缺乏長期有效的政策扶持。合作社在享受金融信貸、財政貼息、政策性保險、稅收優惠、用電用油等方面缺乏長期持續的政策支持。陳朝蓮告訴記者:“我們很想多買一些大型農機具,如大型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可是這些機具投入太大,我們貴州農民還不富裕,一下子拿不出來這么多錢,可是貸款又非常難。還的我們這里的米很好,我們想搞加工,但投入更大,所以非常希望政府能給我們解決貸款渠道?!?/div>
五是土地流轉難度大。要發揮農機合作社的作用,首先要有規模連片的土地。而目前農村都是包產到戶,小塊田分割,所以無論是代耕代種,還是轉包,都需要說服相關老百姓讓出自己的承包地,但這個工作難度非常大,經常碰釘子。陳朝蓮說:“有的村民就是不愿意轉包,寧愿自己用原始的方式終日辛苦勞作,也不愿把土地流轉給我們耕種。有時一大片地就有一家不同意,我們就不能連片耕種,真是沒辦法。”
采訪中我們發現,省、州、縣、合作社的同志一致認為,盡管目前合作社在壯大與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但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近國務院又出臺了十項擴大內需的政策,這為農機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為農機合作社的壯大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美麗的黔山秀水成長的農機合作社一定會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
發表于 @ 2008年12月15日 14:10: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