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快農機創新產品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的意見
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快農機創新產品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是指農機創新產品從樣機性能工廠驗證優化到田間可靠性適用性熟化提升的過程,是由樣機轉化為定型產品的關鍵環節,是促進技術與產品加快迭代、提升研發效率的重要舉措。為切實解決當前農機裝備研發進度慢、驗證周期長等突出問題,加快創新產品定型和產業化應用,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制定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有效縮短農機創新產品研發周期、加快量產應用為目標,堅持以用促研發、以用促制造、以用促轉化,堅持農機研發產業化導向,堅持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同步推進,加快提升中試驗證能力,全力打造熟化應用場景,持續夯實支撐保障體系,構建完善研產推用一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加力推進先進適用農機裝備一線部署應用,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有力的裝備支撐。
到2027年,聚焦大型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建成一批農機中試驗證平臺,打造一批農機熟化應用中心和試驗場,農機裝備中試驗證能力快速提升,熟化應用場景持續拓展,以產業化為導向的農機研發創新機制模式進一步完善。到2030年,農機裝備研發周期明顯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顯著增強,高水平中試驗證平臺體系基本形成,種養加全產業規模化熟化應用場景基本覆蓋,農機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體制機制高效運行。
二、堅持農機研發創制產業化應用導向
(一)聚焦生產需求確定攻關清單。圍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立足農業生產急需急用,對標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組織行業相關生產企業、科研單位、鑒定推廣機構、應用主體力量,編制形成并動態更新國家及省級農機裝備短板目錄,排定研發優先次序,確定機具攻關清單。
(二)突出產業化評價指標。建立以產業化應用為導向、以技術進步為引領的農機研發專項評價指標體系,將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和小批量生產銷售作為攻關目標,突出整機可靠性、技術先進性、產品創新性以及研發機具銷售臺套數、推廣應用面積數等指標,不以發表論文數、申請專利數作為硬性要求,積極推動市場、用戶檢驗評價科技成果。
(三)組建研產推用攻關聯合體。堅持全產業鏈抓農機研發,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鼓勵農機生產企業、科研單位、鑒定推廣機構、應用主體組成研產推用聯合體,共同申報實施研發項目,一體化參與項目設計、樣機試制、田間性能試驗、熟化改進和示范推廣。支持鑒定推廣機構、應用主體全程參與機具研發,及時發現和反饋機具問題,形成“問題反饋—改進完善—田間應用”良性循環。鼓勵科研單位人員通過科技特派員、科技副總、進駐企業等方式深度參與農機研發。
(四)推動機、藝、種、田匹配適應。將農藝、品種專家共同納入農機研發攻關團隊,推動農機結構設計主動對接農作制度、栽培模式、養殖工藝和品種需求,主動適應不同田塊大小、土壤類型作業需要,同步推進農藝宜機、品種宜機、農田宜機,加快形成集機、藝、種、田各方要求于一體,可復制、易落地的農機研發設計方案,擴大農機宜用適用范圍。
三、加快提升農機中試驗證能力
(五)建設中試驗證平臺。開展全國農機中試驗證能力摸排和規劃布局,依托各領域頭部企業、科研單位和鑒定推廣機構,分區域分產業布局建設重點產品中試驗證平臺和性能檢測中心,支持開展整機及零部件試驗驗證、工藝改進與放大、產品型式試驗、性能測試、小批量試生產等專業化服務,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打造輻射范圍大、轉化能力強、發展機制好的區域性中試驗證平臺和性能檢測中心,開展多品目農機裝備關鍵工藝技術及產品質量性能檢測。鼓勵農機頭部企業自主搭建中試驗證平臺,在關鍵領域率先落地應用。
(六)開展中試驗證關鍵技術研發。支持企業與科研單位、鑒定推廣機構協同開展中試驗證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突破復雜環境試驗、可靠性適用性仿真分析等關鍵問題。推進人工智能(AI)、數字孿生、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開展試驗設備及流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持續提升中試驗證質量,促進農機制造裝配水平和加工工藝優化升級。
(七)完善中試驗證設施設備。支持中試驗證平臺建設主體完善試驗場地,配備樣機試制、技術熟化、工藝驗證、放大試產所需的試驗設備、測試儀器、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以及安全、環保等配套設施,完善復雜工況和關鍵部件測試設備,加強研發、試驗、故障等綜合數據統籌管理與應用,提升中試驗證能力。建強國家農機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為創新產品提供鑒定檢測計量服務。
(八)推進中試驗證公共服務。推動已建成的中試驗證平臺和性能檢測中心通過市場化運營方式,面向行業系統提供整機及零部件試驗驗證、產品型式試驗、性能測試等服務。鼓勵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對外開放共享,發展設備租賃、遠程運維、共享試驗等新型服務業態,促進試驗驗證數據共享共用、第三方采信。鼓勵工業系統中試驗證平臺參與農機中試驗證。利用好制造業中試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加強中試資源共享對接和先進經驗推廣。
四、全力打造農機熟化應用場景
(九)建設熟化應用中心及試驗場。支持生產企業、科研單位和推廣機構,布局建設大型高端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農機裝備、設施農業裝備等綜合性熟化應用中心,以及各領域、各產業分中心,促進創新產品在應用中不斷迭代升級、提升性能。指導各地依托大型國有農場、農機合作社、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等,針對不同地形條件、土壤類型和作物品種建設一批熟化應用試驗場,為農機創新產品提供充足的田間性能測試和可靠性適用性驗證場地。
(十)突出多場景規模化熟化應用。增加不同場景熟化應用試驗場建設數量,擴大樣機投放量和試驗驗證作業面積,通過多季多場景反復作業驗證,充分采集田間性能測試數據和樣機用戶評價情況,確保精準快速發現問題、優化性能。支持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探索建設規模化熟化應用場景,推進丘陵農機熟化應用規模化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一批綜合性、全環節、大面積熟化應用試驗場,推動農機創新產品在縣域及更大范圍內加快規模化應用。
(十一)發揮農機推廣機構重要作用。支持各級農機推廣機構全過程參與農機裝備熟化應用,依托熟化應用試驗場,組織開展農機創新產品田間性能測試活動,聯合研發人員、企業技術人員,收集整理試驗數據和使用問題,提出機具性能優化改進建議。針對即將成熟定型的機具,組織現場作業、田間演示等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對創新產品的接受度認可度。支持引導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參與熟化應用相關工作。
(十二)創新拓展熟化應用渠道。以農機合作社、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為重點,支持引導其試用租賃或購置應用農機創新產品,及時反饋機具使用效果,示范帶動新機具推廣應用。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作業補貼等方式先行先試先用,加力拓展創新產品應用市場空間。支持通過開展公益性質的農機創新產品年度推介發布活動或舉辦供需對接會,促進研發成果與地方需求有效對接。鼓勵通過直播視頻平臺加大創新產品宣傳力度,引導用戶購機用機。
五、加強資源要素支撐
(十三)推動技術規范制修訂同步聯動。支持相關單位和機構共同制定中試驗證技術規則標準。指導各級農機鑒定推廣機構及時跟進農機創新產品研發進展,對于即將定型的產品,提前做好試驗鑒定大綱和相關標準編制計劃;對于急需急用重點產品,在樣機中試驗證階段適時啟動大綱標準制修訂工作,組織起草單位深度參與樣機田間性能測試。
(十四)優化創新產品檢驗檢測服務。推進國家農機試驗鑒定中心建設項目實施。加強農機鑒定檢測機構與企業、科研單位動態協同,支持合作開展鑒定檢測技術裝備研究,創新鑒定檢測方法,開發專用檢測裝備,優化技術評價手段,持續提升鑒定檢測工作質效。開辟急需急用創新機具鑒定“綠色通道”,最大程度縮短鑒定檢測周期,做到優先受理、優先實施。探索建立機具應用效果追溯體系,保障應用主體權益。加強農機鑒定檢測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管理,有效防范化解風險。
(十五)加快創新產品納入補貼范圍。強化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加快將生產急需、群眾歡迎的農機創新產品納入補貼范圍,實施“優機優補”。用好創新產品補貼渠道,對短板機具目錄范圍內取得研發突破、亟需熟化定型的創新產品,根據有關規定給予3年以下的特定補貼支持。對于農機鑒定機構參與熟化應用的創新產品,推動簡化鑒定流程。對于農機試驗鑒定能力暫無法保障的農機創新產品,支持通過“有資質第三方檢測+田間(場院)試驗驗證+農機服務組織評價”等方式獲得補貼資質。
(十六)強化政策支撐。積極將涉及建設內容納入“十五五”有關專項規劃,支持地方建設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平臺,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車間(產線)。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優化首臺(套)、首批次應用政策,將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農機創新產品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通過保險、采購等政策推動相關裝備推廣應用。
六、組織實施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機創新產品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的重要性,統一思想認識,細化完善舉措,形成工作合力,抓好貫徹落實。要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集聚各方資源力量,會同有關部門結合各地農業資源稟賦、農機裝備產業基礎等條件,制定有效的落實舉措,對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給予政策保障。
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省份要先行先試、主動創新,探索出臺針對性工作舉措,切實打通從研發制造到推廣應用中的堵點。強化區域協同,鼓勵優勢應用省份和研發制造省份聯合開展農機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工作,提升效率效能。及時總結農機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的成效做法和創新經驗,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2025年8月25日
- 暫無評論